东方网:形式主义的"调研"还是少些再少些
 
发布时间: 2013-08-12 浏览次数: 356

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既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,也是推进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,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。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“照镜子、正衣冠、洗洗澡、治治病”。

所谓照镜子,就是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站在《党章》这面镜子前,对照党的纪律,切实看清自己,认真找一找自己身上的问题。比如,领导干部们不妨仔细地找一找:有没有文山会海、工作不实?下基层调研,有没有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存在?有没有高高在上、脸难看、门难进、话难听的官僚主义问题发生?等等。

在现实中,即便在当下教育实践活动已然在全党掀起之际,党内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、享乐主义、奢靡之风现象却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。相当一部分党员、干部对此早已是“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”,甚至认为“从来就是这样的”,理所当然得很。久而久之习焉不察。形式主义的“调研”就是其中一例。

这些年来,在很多地方、很多单位,常常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场景:有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时,习惯早打招呼,让地方和基层早作准备,对于挂欢迎横幅、铺红地毯、前呼后拥地一大批人陪同等形式主义做法乐此不疲。调研时,总不外乎先开一个座谈会,听指定好的几个人拿着材料汇报,然后走马观花地走一走,最后再说几句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套话官话这个老程序。至于这样的“调研”,究竟有没有了解到真实情况,究竟有没有听到来自最基层群众的呼声与诉求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这样的调研,这样的走基层,这样的“联系群众”,其真实效果究竟有几多?恐怕是连下基层调研的领导自己也是“心知肚明”的吧。

我们党历来倡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。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向全党告诫脱离群众是“最大危险”。现实中,基层一线的群众欢迎的是那些真正走基层、“铁肩担道义”、敢于为民请命的干部,拥护的是那些执政为民、善于听民情、解民意、关心群众疾苦、勇于担当、清正廉洁的领导,而决不会看中热衷于搞形式主义、走过场、搞花架子、冠名“调研”之类的领导干部。

其实,群众并不反对、也不反感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,关键是看领导干部是否掌握第一手材料,是否检查工作实效,是否多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,是否研究推行对路的政策制度,是否帮助基层干部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。

当下与未来,群众迫切期待着各级领导班子、领导干部多一些求真务实的作风,少一些摆排场的官气;多一些俯下身去倾听群众心声的调研,少一些形式主义、走马观花的“调研”;让调研真正地“接地气”。这样的调研,才能让调研名至实归,才能让调研取得预期中乃至意料之外的丰硕收获。(缪迅)